第十五章 濠梁之辩,任务奖励!

不得不说,惠子着实是一个才思敏捷之人。

这样的问题,换了普通人来,就连想都想不到要这么问。

那些言灵师没有了解过东华的文化,面对这样的场景自然是无能为力,对惠子和庄子的对话找不到半点头绪。

就算让他们进行到这一步,被惠子一问估计就要懵逼了。

但相禹就不同了。

他笑了笑,没有直接回答惠子的问题。

而是选择用惠子的方式进行反问。

“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”

这句话的意思是,你又不是我,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?

刚刚惠子问相禹,你不是鱼,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。

相禹就用《庄子》原著中记载的庄子回答来进行反问。

这连续的问句之中,透露出的是两人旗鼓相当的才思。

惠子听到相禹的答复,也是兴奋了起来。

他天生就是个辩论家,从小就能将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辩的哑口无言。

此时遇到庄子,当真是有棋逢对手之感。

两人之间的对话暂时陷入了沉寂。

相禹在悠闲的看鱼。

惠子也在注视着桥下的波涛和游鱼。

刚刚那场争辩,好像已经暂告一个段落,两人之间仿佛又回到了平静的状态。

但相禹心知肚明。

惠子绝不是一个会点到为止的人。

现在的沉寂,是惠子在绞尽脑汁的寻找能够将自己辩到哑口无言的方法。

而以惠子的敏捷才思,这个速度会很快。

果然,不到盏茶的工夫,惠子的眼前就是一亮。

他找到了一条完美无瑕的逻辑链条,自信绝对能让自己眼前的好友哑口无言。

惠子露出了一个微笑,开口道。

“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;子固非鱼,子之不知鱼之乐,全矣!”

这话的意思很简单。

惠子在说,我不是你,所以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。

同理,你也不是鱼,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,这是完全可以确定的事情!

相禹之前应对惠子的问题,给出的答复是惠子不是他,惠子不知道他不知道鱼的快乐。

惠子就先以退为进,先肯定了相禹刚刚的那句反问。

没错,我不是你,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。

接着,他又再进一步。

既然我不是你就不知道你的想法,那你也不是鱼,你自然也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。

这个逻辑就非常的充分,所以惠子才说,这个事情已经可以确定了!

辩到这里,尽管只说了寥寥几句,惠子却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。

他得意地看着相禹,想看看相禹现在是如何的表情。

他扪心自问,换做是自己,面对这样无懈可击的推论,也是没有办法反驳的。

相禹也是回以一笑。

没错,就算是在《庄子》的记载中,庄子面对惠子的这条逻辑,也无法从逻辑上予以回击。

但庄子这个人,妙就妙在随心所为,天马行空不拘泥。

面对惠子严谨求实的辩论,相禹哈哈一笑,接着道。

“请循其本。”

“子曰‘汝安知鱼乐’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,我知之濠上也。”

《庄子》这句话的辩驳核心很简单。

惠子之前问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”。

这里面的“安”这个字,意思是“哪里”。

惠子的愿意是,你又不是鱼,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?

庄子在逻辑上辩不过了,就开始揪字眼诡辩。

他把惠子的这句话曲解成,你从哪个地点知道鱼的快乐?

于是庄子才说,你都问我在哪个地点知道鱼的快乐了,那你不就是承认我知道鱼的快乐了?

那我告诉你,我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。

没错,《庄子》原文的回复逻辑就是彻头彻尾的诡辩。

但这是代表庄子不如惠子么?

如果这么想,这才是真正的大错特错。

实际上,庄子和惠子两人的做法,是彻头彻尾的两种不同人生态度。

惠子严谨求真,庄子洒脱不羁寄情自然。

他们两个一力辩,一巧辩;一求真,一尚美;一拘泥,一超然;

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。

庄子如果真的要继续辩,也大可以继续寻找破绽,同惠子进行逻辑上的力辩。

但如果真的这么做了,那还是洒脱的庄子么?

最后的诡辩,既可以看作是惠子胜了,他胜了一场辩论。

也可以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
来源9:http://b.faloo.com/932316_1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