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画面中,年过六十的明清历史研究专家胡说胡教授坐在直播镜头前,正对着那本《武明志.周云传》进行着分析。
“咱们直播间的观众朋友中,可能有人对繁体字不太熟悉。
“那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古籍封面上的文字。
“这古籍上的六个字,念做《武明志.周云传》。
“从封面上的文字来看,这应是一本个人传记类的历史文献资料。
“其中‘武明志’三个字,明我们都知道,指的就是历史中的明朝。
“‘志’也很容易理解,是史书的一个分类。
“像我们所熟知的《三国志》残篇,就是此类史书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。
“而这里,我重点要说的是这个‘武’字。
“这本古籍用了《武明志》为名,可以猜测,通篇应该都是讲述的明朝历史。
“但明朝我们都知道,这个朝代就叫做‘明’,而非‘武明’,可这本古籍却取名为《武明志》。
众所周知,史书作者都是严谨的,所以这绝对不是作者随便乱写的一个字,这个‘武’字的出现必然会有其缘由。
“那么,这‘武明’的‘武’从何来呢?
“我个人分析,这里的‘武’,应该是指‘武将’。
“《武明志》,应该是一本记录明朝著名武将的史书著作。
“而《武明志.周云传》这个名字,很显然就是介绍一个叫做周云的明代武将的。
“周云其名,想来大家都应该不陌生了。
“通过这些日子的挖掘整理,我们都知道这座古墓的墓主人正是这位周云。
“而这本《武明志.周云传》,就是记录了武将周云一生的历史传记。”
胡教授的讲解很是详细,光一个书名,他就给出了超过五百字的分析。
虽然这分析在李易看来有大半都是没用的废话,但直播间里的观众却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。
分析完封,胡教授翻开了《武明志.周云传》的封面:
“分析完封面,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本传记类史书的正文:
“[周云者,周山人也,字丛虎。初起时,年十七......]
“这一段很好理解,就是介绍周云的出身、籍贯、父母之类的。
“[云少时,学书不成,去;学剑,又不成,父怒之,云曰:‘书足以记名姓而已。剑一人敌,不学,学万人敌。’]
“这段也很容易理解,而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......周云此人,自幼就有远大的抱负。”
“......”
胡说教授翻着手中的《武明志.周云传》,念一段分析一段。
前面一段无关紧要的内容,足足让他讲了十分钟。
讲完,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,胡教授才将手中古籍小心的翻了一页,继续道:
“[云十五,从(空白)先生,习武道......]”
读完,胡教授忍不住愣了一下。
小心的托起手中的古籍,将里面的内容呈现在直播镜头前。
“我们大家可以看到,这里段落中有一小片空白,从文字间距来看,应该是有两个字被省去了。
“我研究史书这么多年,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,却不知这是什么原因。
“还有,这段文字中讲道了周云十五岁那年,跟随一个被称作先生的人习武。
“这里的空白就在‘先生’二字之前,想来省去的应该是这位‘先生’的名字。
“同时,不知道观众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,这里的记载,其实是和前面的内容互相矛盾的。
“前面记载中曾说过,周云少时学剑,却因剑只能一人敌而弃剑不学,说自己要学万人敌。
“结果到了十五岁,周云却突然跟随这位被称作‘先生’的人习起了武。
“嗯,这里用的是‘武道’,却不知......是这位‘先生’的武道能让周云做到万人敌,还是十五岁的周云长大后懂事了,知道在乱世之中要有武艺傍身了。”
对于这一段与前面段落的矛盾,以及这段中出现的‘先生’和‘先生’前面的两个字的空白,胡教授又做了一番长篇大论的猜测。
而后,又是一番周云随‘先生’习武,以及习武出师后从军的经历。
又是十分钟后,胡教授手中的《武明志.周云传》终于翻到了最后几页:
“[崇祯十五年二月十七,云奉命押粮草至松山城,于松山城外三十里遇伏......]”
这一段,详细的介绍了周云带三千明军押送粮草,在松山城外被万余清兵埋伏的经历。
读到这里,胡教授脸上的表情都下意识的严肃了几分。
因为,从《武明志.周云传》剩余的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